⑴商品的基本属性:劳动价值和需求价值。
⑵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庞大的劳动果实积累”,各式各样的劳动果实也就成为了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作为需求的对象,劳动果实用于交换就成了商品。商品是为满足某种需要,根据物质结构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所以商品的基本属性:劳动价值和需求价值。商品本身的有用性,是由人类需求和商品本身质量决定的。 同人们取得的这种性质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是有关系的。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生产,运输,消费中,总是以耗费的劳动为前提的。 作为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环节,交换过程中必然存在劳动成果的部分损耗和人类劳动的增加。比如十斤蔬菜价值十元,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耗变成九斤,可是它的价值却不会变成九元而是变大了,可能摊贩售卖的价格变成十八元,我们发现蔬菜的价值反而增加了,这是因为在蔬菜的运输售卖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致使蔬菜的价值增加。而消费者没有付出对于蔬菜的运输售卖过程的劳动,所以他们不仅要为蔬菜本身付出价格,还要为运输售卖过程中付出的人类劳动付出价格,这是一个合理的社会现象。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对商品生产运输交易过程中付出的人类劳动价值的肯定。 另外如果一个个体在蔬菜生产运输售卖过程中损耗的蔬菜本身的价值大于社会普遍的在蔬菜生产运输售卖过程中损耗的平均价值,那么这个个体就会产生亏损。因此对于蔬菜生产运输售卖过程中降低人类劳动的付出量,减少蔬菜生产运输售卖过程中的损耗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利润。这个道理不仅仅可以用在蔬菜上,推广到任何商品上也是通理。由此可见,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化为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既是从商品本身的物体属性的使用价值出发的,也是从人类所付出的劳动考虑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存在比例适当的关系,而是和商品属性的使用价值和人类付出的劳动价值有关。当不同商品从商品属性的使用价值和人类付出的劳动价值考虑,他们价值的量是相等的,交换就是一种公平的交换。 商品质量和人类劳动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根本属性。他们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不仅仅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还和商品质量有关。他们两者都和劳动生产力有关。劳动生产力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实践劳动量和认知劳动质,实践劳动量越大,生产出来的商品越多,认知劳动程度越深,在生产商品过程中付出的实践劳动量就越小。生产力是实践劳动和认知劳动的乘积。实践劳动量越大,认知劳动质越高,生产力就越发达。 总而言之,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大小有关。劳动生产力越大,商品的价值量越小,是一种反比的关系。???